六画

30067 戎盐丸

  • 方源: 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见《卫生总微》卷十五。
  • 异名: 加减三黄丸(《医部全录》卷四一五)。
  • 组成: 戎盐、黄芩(一作葵子)、黄柏、大黄各五两,人参、桂心、甘草各二两。
  • 用法: 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以饮送下,一日三次。亦烧铁焙之。
  • 主治: 舌上黑,有数孔,大如箸,出血如涌泉。
  • 备考: 本方改为汤剂,名“戎盐汤”(见《菟泽草生》)。

30068 戎盐丸

  • 来源: 《圣济总录》(文瑞楼本)卷四十五。即原书《人口本》同卷“戎盐方”。见该条。

30069 戎盐方

  • 方源: 《圣济总录》(人工本)卷四十五。
  • 组成: 戎盐、槟榔(锉)、青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、桂(去粗皮)、槟榔、益智(去皮)、蓬莱术(炮)各半两,墨、巴豆霜、肉豆蔻(去壳)、丁香、木香、胡椒各一分。
  • 用法: 上为末,面糊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二丸至三丸,食后用生姜汤送下。
  • 功用: 利心胸,化留饮。
  • 主治: 脾胃冷气攻心腹痞痛,痰逆恶心,不思饮食。
  • 备考: 本方方名,原书《文瑞楼本》作“戎盐丸”。

30070 戎盐汤

  • 方源: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二〇。
  • 组成: 戎盐一分,地骨皮一两,细辛(去苗叶)半两,生地黄(切,焙)一两。
  • 用法: 上为粗末,每服五钱七,水一盏,煎十余沸,去滓热燥,每日三次。
  • 主治: 肾虚齿痛。

30071 戎盐汤

  • 方源: 《普济方》卷八六引《指南方》。
  • 组成: 戎盐、黄芪、茯苓、甘草半两,高良姜、芍药、泽泻一两,官桂二两,吴茱萸、乌藤三分。
  • 用法: 上为粗末。每服五钱,水一盏,浓煎后,又入水一盏,同煎半盏,去滓服。
  • 主治:
    1. 《普济方》引《指南方》:心痹、心痛。
    2. 《鸡峰》:肾心痛,痛引腰背,善瘰疬,如物从后触其心,身侵使,脉沉紧。
  • 备考: 方中戎盐、黄芪、茯苓、高良姜、芍药、吴茱萸用量原味。

30072 戎盐汤

  • 来源: 《本草纲目》卷十一。即《金匮》卷中“茯苓戎盐汤”。见该条。

30073 戎盐汤

  • 来源: 《菟泽草生》卷六。即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见《卫生总微》卷十五“戎盐丸”改为汤剂。见该条。

30074 戎盐散

  • 方源: 《外台》卷二十九引《古今录验》。
  • 异名: 戎盐涂敷方(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三三)。
  • 组成: 戎盐二分,大黄四分,南茹一分。
  • 用法: 上为散。以酒和敷疮上,一日三次。
  • 主治: 浸淫疮。

30075 戎盐散

  • 方源: 《圣惠》卷五十八。
  • 组成: 戎盐三分,甘草半两(炙微赤,锉),蒲黄一两,白矾三分(烧令汁尽),龙骨一两,鹿角胶二两(捣碎,炒令黄燥)。
  • 用法: 上为细散。每服二钱,食前煎大枣汤调下。
  • 主治: 遗尿恒涩。

30076 戎盐散

  • 方源: 《圣惠》卷七十一。
  • 组成: 戎盐一合,皂荚半两(去皮子,炙黄焦),细辛一两半。
  • 用法: 上为末,以三角囊大如指长三寸之,以纳阴中。但卧,煎当下者如葵汁。
  • 主治: 青瘦。瘦聚在左右肋背脊上,与肩膊腰下挛急,两足肿,面目黄,大小便难,其候月水不通,或不复禁,状若崩中。

30077 戎盐散

  • 方源: 《永乐大典》卷一〇三七引《医方妙选》。
  • 组成: 戎盐一两,附子一枚,雄黄半两(细研,水飞)。
  • 用法: 上为细末。每用少许,以雄鸡血调涂患处。
  • 主治: 小儿鬼火丹,两臂赤起如李子。

30078 戎盐涂敷方

  • 方源: 方出《圣惠》卷九十一,名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八二。
  • 组成: 戎盐一两,附子一枚(烧灰)。
  • 用法: 上为细散,以雄鸡血调涂之。
  • 主治: 小儿鬼火丹。

30079 戎盐涂敷方

  • 来源: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二三。为《外台》卷二十九引《古今录验》“戎盐散”之异名。见该条。

30080 巩堤丸

  • 方源: 《景岳全书》卷五十一。
  • 组成: 熟地二两,菟丝子(酒煮)二两,白术(炒)二两,北五味,益智仁(酒炒),故纸(酒炒),附子(制),茯苓,家韭子(炒)各一两。
  • 用法: 上为末,山药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百余丸,空心滚汤或温酒送下。
  • 主治: 膀胱不藏,水泉不止,命门火衰,小水不禁。
  • 加减: 如兼气虚必加人参一二两更妙。
  • 方论选录: 《成方便读》:方中熟地、菟丝、骨脂、韭子、大补肾脏。然所以约束肾中之气者,又在于脾,故以白术、山药大补脾土;益智辛香温暖,独入脾家,且能于固摄之中,仍寓流动之意;附子助其火;茯苓去其邪水;而以五味子一味,固其关见其健也。

30081 地丁汤

  • 方源: 《中医皮肤病学简编》。
  • 组成: 地丁31克,连翘12克,蒲公英31克,黄柏9克,黄芩9克,生苡仁12克,苍术12克。
  • 用法: 水煎服。
  • 主治: 脓疱疮。

30082 地丁饮

  • 方源: 《验方新编》卷十一。
  • 组成: 紫花地丁一两,白矾,甘草各三钱,银花三两。
  • 用法: 水煎服。
  • 主治: 疔疮。

30083 地丁饮

  • 方源: 《治疗汇要》卷下。
  • 组成: 鲜紫花地丁。
  • 用法: 用花、梗、叶捣汁服。毒重者愈多服愈妙,盖被出汗,其毒自解,并用膏敷患处。或加蒲公英、甘草末三钱调服更效。
  • 主治: 疔疮、对口、发背,一切红肿。
  • 宜忌: 疮色白,平坦者忌用。

30084 地丁饮

  • 方源: 《朱仁康临床经验集》。
  • 组成: 地丁9克,野菊花9克,银花9克,连翘9克,黑山栀9克,半枝莲9克,蒲公英15克,草间车9克,生甘草6克。
  • 功用: 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
  • 主治: 疔疮。

30085 地丁散

  • 方源: 《圣惠》卷六十五。
  • 组成: 地丁、盛虫、倒钩棘针、露蜂窠、蛇蜕皮、粟米、桑米、大麻仁、黑豆、赤小豆、乱发、折牛蒡、射生箭、熬红帛、蚕纸各半两,朝生花(秋夏满前后,粪堆或烂木上生如小茴子者,及时收之)半两。
  • 用法: 上锉细,以蚕纸裹缠,水浸良久,滤出候干,于净地上以炭火烧令烟绝,入新盆中,以盆子合之,候冷,细研为散。如患已成头有脓水者,以散敷之;如未成头,以酒调一钱服之。
  • 主治: 一切恶疮,疗肿毒疮。

30086 地丁散

  • 方源: 《简明医载》卷八。
  • 组成: 地丁、当归、大黄、赤芍、金银花、甘草减半。
  • 用法: 水煎服。
  • 主治: 恶疮肿痛。

30087 地丁膏

  • 方源: 《惠直堂方》卷三。
  • 组成: 黄花地丁(即蒲公英)、紫花地丁各八两。
  • 用法: 以长流水洗净,用水蒸汁,去滓,又熬成膏,摊贴。
  • 主治: 乳吹,并一切毒。

30088 地干丸

  • 方源: 《古今医鉴》卷八。
  • 组成: 槐角二两,当归身一两,黄香一两,生地黄二两,川芎五钱,阿胶五钱,黄连一两,连翘一两,黄芩一两,枳壳一两,秦艽一两,防风一两,地榆一两,升麻一两,白芷五钱。
  • 用法: 上为末,酒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,加至七八十丸,空心米汤或酒送下。
  • 功用: 清热凉血,祛风宽肠。
  • 主治: 痔瘡。

30089 地六汤

  • 方源: 《虚损启微》卷下。
  • 组成: 熟地六钱,苁蓉三钱(漂淡),麦冬三钱,白芍一钱,生地三钱,柏子仁二钱。
  • 用法: 水二钟,煎七分,温服。或加砂仁五六分。
  • 主治: 水亏液涸,大便秘结。

30090 地龙丸

  • 方源: 《圣惠》卷三十三。
  • 组成: 干地龙一分(末),麝香一分。
  • 用法: 上为细末,以黄蜡消汁,为丸如粟米大。每用一丸,纳于药孔中。咽津无妨。
  • 主治: 牙疼。

30091 地龙丸

  • 方源: 《圣济总录》卷十。
  • 组成: 地龙(炒)一分,甜瓜子(炒)半两,自然铜(烧,醋淬,研)二两,乳香(研)一钱,骨碎补、赤芍药、五灵脂、当归(切,炒)各半两,没药(研)一分。
  • 用法: 上除研者外,为细末,再和匀,酒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空心、临卧温酒送下。
  • 主治: 风邪外袭,身体疼痛。

30092 地龙丸

  • 方源: 《圣济总录》卷九十七。
  • 组成: 地龙(去土)、牵牛子(半生半炒)、苦参各一两,乌头(生,去皮尖)四两。
  • 用法: 上为末,醋煮稀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空心、夜卧米饮送下。
  • 主治: 风气壅滞,大肠秘涩。

30093 地龙丸

  • 方源: 《朱氏集验方》卷一。
  • 组成: 川楝子肉一两(用巴豆炒,不用巴豆),全蝎二钱,好面一两,破故纸三钱(用斑鲨炒,不用斑鲨),茴香二钱半(用黑牵牛一钱炒,不用黑牵牛),胡芦巴二钱半(用海金沙一钱炒,不用海金沙),自然铜半两(煅,醋淬),水蛭二条(麝香炒),败龟半两,石蒜半两(用盐、醋浸一时,焙),无名异四钱(炒),核桃三钱(不见火),天竺黄半两,红曲半两(瓦上焙),穿山甲四钱(炒),地龙三钱(去土,炒)。